北宋嘉佑年间,京师开封发生了一起扑朔迷离的案件,至今仍让人津津乐道。
这起案件的主角是一名年轻的新娘,她在婚礼的第二天便离奇自尽。初步调查后,开封府的官差认为新郎周丰远可能是罪魁祸首。然而,时任开封府府尹的包拯认为案情并不简单,案件背后定有蹊跷之处,于是他亲自介入调查。最终,包拯凭借一副巧妙的对联揭开了案件的真相,成功洗清了周丰远的冤屈,并找到了真正的凶手。
周丰远,北宋京师的名门学子,从小博学多才,才情出众。由于家境富裕,周丰远常常帮助有志之士,为他们提供资助,解人于困境,因此即便未曾金榜题名,他在京师一带也早已声名远播,深得人们敬重。
嘉佑二年,周丰远年满十八,周家父母见儿子已不再年轻,便托媒人为他张罗婚事。新娘虽非贵族出身,但也是京师里颇有富贵之家的小姐。两家门当户对,周丰远的父母欣然接受了这门婚事,尽管周丰远并未真正打算结婚,但在父母的安排下,他也只能顺从。
展开剩余77%经过几轮媒人说合和婚礼筹备,婚期终于定下,迎来了这一场盛大的婚礼。婚礼当天,周家府邸灯火通明,锣鼓喧天,热闹非凡。周丰远虽未中举,但作为学子,名声在外,前来贺喜的宾客络绎不绝,场面热闹得很。婚礼的最后,周丰远终于拜堂成婚,接待完一众宾客后,他有些微醉,穿过周府的游廊,走向了新房。
周丰远虽然才学出众,但性格内向,颇为古板。此时,他面对坐在床榻旁的新娘,竟然一时间手足无措,不知道该如何开始这一段新婚生活。看着新郎愣愣的模样,新娘心中不禁偷笑,暗想媒人所说的“书呆子”果然没错。
新娘出身名门,自幼读书识字,突然有了一个主意。为了活跃气氛,她决定给周丰远出一个难题。她将目光投向新郎,微笑着说:“既然你是才子,那我便出个对联,如果你答不上来,今晚这盖头可就甭想掀了。”随即,她出上联:“等灯登阁各攻书。”
周丰远一听,立刻陷入了沉思。上联虽然简单,但有些别具匠心,他琢磨了许久,始终没有想到一个合适的下联。于是,他告辞离开了新房,独自来到书房,继续冥思苦想。直到夜深人静,他仍旧没有找到答案,最后疲倦地伏案睡去。
第二天清晨,周丰远决定向新娘认输,想要坦白自己昨晚未能对出下联。然而,当他见到新娘时,出乎意料的是,新娘却淡然笑道:“昨晚你不是已经用‘梧桐’对出来了吗?”
周丰远满脸困惑,坚称自己一夜未曾对出。新娘的脸色突然变得苍白,神情复杂地笑了笑,低声自语:“难怪我昨晚觉得你脱掉了新郎官的衣服……”说罢,她以要去洗漱为由,强行将周丰远请出,并反锁了房门。
周丰远虽感到有些迷惑,但也没有太多在意,便自去洗漱。然而,当他返回房间时,却发现门被牢牢反锁,怎么也打不开。他大声呼唤新娘的名字,却无人回应。最终,他决定破门而入,可当他冲进房内时,眼前的一幕让他惊愕不已——新娘已经上吊自尽。
震惊和悲痛中,周府立即报官,开封府的差役迅速赶到新房。经过尸检,证实新娘是自缢而死,并且已失贞。为何这位新娘会在新婚的第二天选择轻生?开封府的办案人员最初将怀疑的目光投向了周丰远。然而,包拯听取周丰远的叙述后,觉得案件并非如表面那样简单。
包拯决定从此案的细节入手,他命人张贴告示,写下新娘出对的上联:“等灯登阁各攻书”,并宣布全京师的学子若能对出下联,将获得荣宠。告示发布后,京师顿时热闹非凡,众多学子争相应对。最终,一位名叫田世光的学子给出了下联:“移椅倚桐同赏月”。这位田世光正是周丰远的同窗,当天也是婚礼的宾客之一。
包拯见此下联,眉头一挑,立刻命人将田世光拘捕。经过审讯,田世光交代了真相——大婚当天,他饮酒过多,离开宴席去后院时,正好听见了周丰远与新娘对对子的事情。因为他擅长对联,且心思不正,他决定假扮成新郎,代替周丰远对出了下联,哄骗了新娘。第二天,他悄悄离开了新房。
新娘察觉到昨晚的“新郎”并非周丰远,觉得自己已失贞,心情崩溃,最终选择了自尽。
包拯凭借这一副巧妙的对联,揭示了真相,还了周丰远清白,成功破案,令人叹服。这一案件不仅展现了包拯的智慧,也为后人留下了永恒的传奇,正如人们所称:“包青天,智勇双全。”
发布于:天津市找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